第二十八章 试策伊始-《兴汉室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支走了鲍初,一个容仪出众、气质儒雅的青年这才转过脸来,对面前三人说道:“不知不觉,来太学竟也有六年了。”说话的正是张既,在他面前分别是贾逵、严象、游楚三人:“六年前,朝廷仅有关中一隅,却想不到骤然之间,国家便已重新光复天下。可惜明君在上,我等这几年未有助国家微末之力。如今策试在即,一旦任职,我等便真正为大汉臣子,多年思奋读书,终于可以有所报效。”

    “征伐天下,乃将军事。”贾逵容光焕发的说道,他这一年半载都在蓝田县某乡担任里正,前不久才回来。虽然肤色黑了些,一双眼睛却神采奕奕,他用这双眼睛看了看张既、又看了看游楚,说道:“治国安民,乃吾等臣子之事。今四海归复,宇内不起兵戈,国家开太学养士数载,正是我等报效之时。明日策试,吾等需当共勉,定要夺得上第不可!”

    策试依据成绩将分为上中下三个级第,不同的等级所授任的官职大小俱不相同,难度也不能一概而论。

    游楚打了个哈欠,伸手抓过一颗核桃,用小木锤在桌角轻轻敲碎,捡起里面的核桃仁一一吃了:“听说只有最好的两百人才能选入上第,我还是随便考一个中第好了,能回左冯翊当个县吏就行。”

    “你怎么就没有点志气呢?”张既抬了抬手,拒绝了游楚递来的核桃仁,皱着眉说道:“这两百人进入上第之后,还要到承明殿由天子主持殿试,能面见天子,是多少人求不来的机会。尊君要是知道你错过了,非得训你。”

    坐对面的严象笑呵呵的接过游楚分发的核桃仁,座中属他年纪最大,融入张既这三人的圈子最晚,性子也最是和善:“游楚学的经营科,除了转去格物的马均之辈,是学的最好的,多少师长夸赞你。依我看,大半会被都水监或将作监要了去,想回县里,恐怕不得行。”

    “那也不能把策试当做儿戏。”张既不满的看了游楚一眼,见他开始敲第三颗核桃,便拿起茶壶给他添了一碗水:“我们都要举上第,不然,你不得与我为伍。”

    “啊?”游楚犯了难,刚要说话,却被咽下一半的核桃呛到,连连咳嗽了一阵,把张既等人吓了一跳,忙灌了一壶水进去方才消停:“这不是为难我么?”游楚喘着气说道,他看了看一脸严肃犹如长兄的张既,又看了看不肯说好话的贾逵等人,只得无奈的点了点头。

    贾逵笑了一笑,忽看了严象一眼,略带惋惜的说道:“严君若是未入太学,以你之才,如今也该是一地郡守了吧?”

    严象今年已有三十四岁,第一批招录太学生的时候对年龄还不够严格,直到后面几届才开始确定入学年限。按贾逵所言,严象早年以聪慧胆识著称,六年前完全可以走孝廉的路子,任一地县令,以他的能力与声名,并不难出头。可是对方却选择了进太学读书,甘愿默默无闻六年,在当时造成了不小的轰动,连皇帝也知道了他求学心切的事,特给其破例。

    如今严象已是中年,还要与一帮二十出头的青年同殿策试,旁人如何想到不得而知,严象却是无所谓:“在太学里学到的,远比在任上独自摸索要得来的多,譬如做过一次实习县吏,他日为官,便不会为属下壅塞视听。何况得之失之,焉知我不是塞翁?”

    贾逵细细想了一番,深觉得对方说得有道理。

    “对了,傅允回来了么?”游楚忽然记起来以前严象与傅允走得很近,联想起傅允心高气傲的样子,他便忍不住打听道:“听说这次他家里直接让他去少府做了实习掾吏,照我看,他若考得好一点,能直接到中台做尚书郎吧?”

    傅允的父亲是右扶风傅睿,兄长傅巽又是皇帝超擢的吏部尚书,执掌选举考课,北地傅氏因为皇帝看重英烈傅燮的缘故,在朝中颇有分量。包括游楚在内的很多人都相信以傅允的背景,不论策试的结果如何,都会有一个好前程在等着他。

    “傅公年老多病,听说若不是这两年关中多事、不愿被人说见难而退,彼早就乞骸骨了。”严象也是关中豪强出身,与关西许多世族有过往来,知道的消息自然比游楚、贾逵这些道听途说的要详尽:“如今四海安静,傅公自然不愿在右扶风任上久居,好像是前几日便上书请辞了。”

    “傅公之子身居吏部,考选官吏,傅公为一地郡守,每年却要为吏部考校。所谓子不议父过,而吏部考课地方,又不能不议,傅公父子夹在这当中,的确是个难题。”张既听后说道:“傅公一退,傅尚书吏部便能秉公而行,做起事来也会愈加从容。”
    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