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百二十七章 悉以惠官-《兴汉室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“前后左右将军之下,设‘征、镇、平、安’四方将军,取‘真正平安’之意,彼等将军各司其职,其‘征’字将军专以征伐外寇异族为主;‘镇’字将军则以镇守、防患新辟、大乱初定之地为主;‘平’、‘安’则以平息州郡内乱为主,视战事大小,而设将军或中郎将。四方将军以下,便是各杂号将军,战事遣将,依军职分上下。”皇帝轻声说道。

    依据不同的战争功能与烈度来划分四方将军的职能,类似于后世的某方向军区司令或者集团军司令,在皇帝的设想中,像是中原这些腹地若是承平、归化已久,境内无事,就不需要设置四方将军。而若是像扬州、荆州这样多生民乱的边地,就需要根据上述规定的条件安排不同的将军守备。

    对待域外的土地也是一样,一开始用‘征’字将军承担方面军总领的权责,待土地归我版图之后,再改设‘镇’字将军于当地镇守反叛余孽,随后根据其地的归化程度逐渐削减四方将军的等级,这也是一种将异域变为殖民地、再变为中华固土的过程。

    前后左右将军及以上诸将负责屯兵京师,警戒四方;而四方将军及以下各将就负责为朝廷开疆辟土,剿平内乱,当然,这些将军都是权时之制,皆不常设。

    荀攸略微思索后,道:“陛下此举确能划清职司,也有循序而渐进之意,只是现有镇南将军刘表,镇北将军公孙瓒二人是否也照如此办理?”

    “彼等名号不变,其职权则以我方才所言,依此办理。”皇帝沉吟道。

    一句说完,荀攸紧接着又是一句,像是在挑刺,又像是真的在为皇帝仔细斟酌这次不大不小的军职改制:“陛下适才所言,若是新辟之地,则设之以‘镇’,其后该地渐次归化,则降为‘平’、‘安’。愚臣浅见,镇将之权,尤胜于平、安,若有如董卓等逆臣,擅居兵权,不服诏令。假称其地仍有寇乱,不肯降秩又如何?”

    “带兵打仗,是为将者之责,至于可否领兵征伐,则以朝廷调派羽檄、符节等信物为凭,此乃调兵与统兵,二者不得叠加。另,粮秣军需等物,皆有朝廷拨付,将校不得擅专越权,足以防范将校豢养私兵。此外将校统兵几何,练兵几何,皆由朝廷从他地调拨,不许自行招募。”皇帝从固定兵额、后勤统管、调兵权与统兵权分离等角度防微杜渐,让荀攸安心稍许。

    其实皇帝还有别的法子未有讲到,譬如从禁军调派骨干组成边军,用禁军与边军按批次及一定数量进行轮戍,在军中设置‘夜校’加强忠君爱国思想,利用御前郎卫提拔、笼络年轻优秀将领以掌握军队,以及在保障将领及士兵素质的前提下,施行将兵分离。其中有许多是借鉴后世的军事制度,也有些是皇帝自己摸索创新的产物。

    虽然施行起来肯定还会出现许多未曾想到的问题,但皇帝想来,到最后真正用得上这些将军的也只有漠北与西域这两块地方,手下兵马最多不超过五万,再多就得由朝廷另外派前后左右等将军领兵了,朝廷内部的将军,忠诚度至少要比边将要高。何况只要朝廷威严仍在,保证中央集权,内部实力不被削弱,边将就不会生出异心。

    赵温对军事一途并无造诣,乐得在一旁偷闲藏拙,见皇帝与荀攸商议讨论得差不多了,他才徐徐进言,将话题又拉了回去:“青州一地,非是袁、吕二家,公孙瓒手下田楷虽弱,但也不可小觑。朝廷既已笼络吕布,许之以督青州军事,则无论是扶立田楷,以成三家并立、抑或是示好公孙瓒,皆为即兴之计。”

    皇帝对田楷这个人毫无印象,只是对他手下的田豫挺感兴趣,却不知他这个幽州渔阳人,与自己麾下的越骑校尉、幽州右北平人田畴有没有宗族关系。

    如是想着,看在有田豫这个能人辅佐田楷的份上,皇帝就当是下步闲棋,无可无不可的说道:“我正有此意,公孙瓒不是表奏他为青州刺史么?朝廷给他个正式的名分,他身边那个叫田豫的,正好接替刘备,担任齐国相。”

    皇帝虽然将政事托付给了马日磾等一干大臣,但对于军事部署以及战争谋划,皇帝从未大张旗鼓的召马日磾等人一同商榷,而是只和荀攸、贾诩、王斌等几个人私下里商议出具体的战略,然后再付之承明殿走个流程。马日磾等人知道皇帝对军权、兵事无比看重,也知道再跟皇帝挣这点外行的权力只会有弊无利,所以除了董承有些不乐意以外,其余的皆默然视之了。

    赵温是朝中少有的能与皇帝参与谋划战略的臣子之一,熟知皇帝对关东的总体布局,若是袁氏兄弟迫于朝廷的压力,摒弃前嫌,团结对外,那么最首要的就是阻拦彼二人合流一处,再各个击破。前次属意孙策预伏江东,已为重创袁术留下一步暗棋,这一次若是说和了曹操、陶谦,稳住了田楷、吕布,再加上一半在手的豫州,那么朝廷就能建立一道由兖豫青徐等州郡组成的战线,以阻绝袁氏兄弟合兵的道路。
    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