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42 技术不够,尺寸来凑。-《横明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牛顿还曾经说过,科学的尽头是神学呢。

    “东西整体来说没问题,但是咱们还是需要加上能旋转的物镜,哦,那就是下边的镜头。”方书安说着,指指靠近载物台的物镜部分。

    “至于目镜,做成抽取式便好,旋转方式,并不算方便,还有,焦准螺旋做工需要更加严谨,镜头打磨要更细微。

    平日里的单照镜,没有如此高的放大倍数,所以看不出来,在高倍数放大之下,如果表面处理不好,所有瑕疵都会表现出来,成倍放大。”

    苏茂珍见状,赶忙解释道,“您说的是,我们就去更改,不过,这个是样品,代表不了咱们的手艺,都是为赶进度,先造出一个东西来,好叫大家放心。”

    最早提出显微镜概念以后,虽然因为方书安的名气,大家都没有表现出来,但是心里都在泛着嘀咕。

    在怎么说,他们也是玩了半辈子镜片,各种各样的组合也试过,但是不曾有人琢磨出来过显微镜这样的东西。

    苏茂珍其实也怀疑,但是他有个优点,就是比他能的人提出来的东西,没本事证明不行的时候,只有去按照人家的思路干,生干那种,反正不需要自己动脑子,按照设计思路都就是。

    这样的活计,干起来其实相对轻松的多。

    所以,他才没白天黑夜的拼命干,就是要堵住别人的嘴,也堵住自己的心。

    不能因为自己不用心,将方书安的名声破坏掉。

    “好,那你们在新样品上好好打磨,需要改进的则继续完善。”方书安说着。

    见他如此,苏茂珍疑问,“那眼前的如何处理?”

    方书安笑笑,“自然是珍藏起来,以后放在博古架上,将来做一个博物馆,将所有设备的第一台原型机都放在一起,也好见证咱们这些人,是在怎样的情况下,造出一个又一个新家伙事。”

    众人自然是同意如此办法,匠人们想在历史上留名不容易,但是要能进博古架,那就不一样,起码边上的介绍文字,会说说当时的背景和制作人员,如此一来,不管显微镜如何发展,人们只要在馆里转转,总能知道,当初的开山祖师里边,有苏茂珍这样一号人物。

    ……

    原型机制造出来,剩下的就是打磨和优化,苏茂珍根据方书安的意见进行改进以后,三天便拿出来第二版。

    相比之下,新版要精美很多,材料也从普通的木料换成青铜铸造和硬木雕刻,除一些必须的纹路以外,倒也没有特别多的额外装饰。
    第(2/3)页